187 0000 3078

老鸹撒

分类:陕西美食文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5 阅读次数:162

 

  关键词:关中民间吃食“懒汉饭”
  文化典故:
  老(lǎo)鸹(gua)撒(sá)是陕西省著名的面食小吃。相传起源于西汉,与李广有关,即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二首》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李广。这是一种类似于面疙瘩的食物,但里面的疙瘩比面疙瘩体型要大很多,面团面块是两头尖中间圆的形状,像乌鸦的头,所以得名老鸹撒(撒的二声在陕西话中是“头”的意思)。
  传说当年,汉武帝派李广攻打匈奴,为了让匈奴上当,李广使出了“佯攻”之计,命令士兵假装逃跑,边逃跑边丢弃兵甲和做饭的锅釜。结果扎营做饭的时候犯了愁,因为做饭的锅都没了。这时,李广命令将士们卸下头上的头盔当做锅,折草木为筷,将面团和采来的野菜同煮于盔中,成了一顿美食。将士们吃饱以后,精神大振,引诱匈奴进入包围圈,最后歼灭匈奴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后武帝听闻此事,便命御厨仿其法精做,以犒赏三军。因匈奴以乌鸦为图腾,而这个面食的形状酷似乌鸦头,故此,这道诞生于李广将军行军作战的美食被称作“老鸹撒”,食“老鸹撒”也有“江山永固,蛮军不得再扰”之意。当时“老鸹撒”甚至被汉武帝指定为宫廷美食,风行一时。到了唐代,“老鸹撒”从宫廷传入民间,从而盛行关中大地。百姓因其制作方便快捷,且为了纪念“飞将”李广,于是越变越多样,代代流传下来。
  做法口感:
  从典故中可以看出,“老鸹撒”做法极其简单,因此,民间又将它戏称为“懒汉饭”。每家每户做起来,都会依照自己的喜好做出一些小小的变化,所以这老鸹撒反而没有固定的口味。有咸有淡,有酸有辣,有素有荤,都各有特色。
  要做老鸹撒的话,只需要准备西红柿、小青菜、大葱、蒜、鸡蛋,想做得丰富一点,也可以加西葫芦、火腿、白菜、香菇、木耳之类的配菜,总的来说,都是比较随意的。
  正宗老鸹撒的做法,是先用水和面揉成软面团,稍微醒一会儿,把面团放在盆里压扁,倒少许水在面团周围,就像是把面团浸泡起来的感觉。然后揉面,在手掌中把面揉成薄厚不一的面片,还会带一些黏稠状的面絮,大小由自己喜好来弄,单个面片不用太小,但也不宜太大,差不多桃核大小就行。
  西红柿、青菜、大葱、蒜末切好备用,起锅烧油。油热后,放蒜末爆香,然后下入西红柿、青菜、大葱,翻炒得差不多以后加清水。另拿个碗出来,放少许面粉,加水入锅,用筷子搅成面糊。面糊要稠些,以能用筷子夹断,再夹起来为宜。待水烧开后,按照个人口味加食盐、醋之类的调味料,稍煮两分钟,便可以下面了。
  用筷子从碗里夹起一块块儿的面片下入锅中,虽看上去是一大锅稠面糊在咕嘟冒泡,但用勺子搅动时方能感觉到大块的面片面团在其中。等煮得差不多了,将打好的鸡蛋液倒进去打成蛋花,老鸹撒就可以出锅了。
  情怀意义:
  老鸹撒上饭桌的时机,多是在农忙时节。每至夏忙秋收,地里漫天响着收割机、拖拉机、蹦蹦车这些大型器械的轰鸣声,庄稼、果园到处是匆匆忙忙的脚步,男女老少都像上战场一样,各忙各的事项。大人作为主力忙活在地里,小孩来打下手,老人做一些辅助事项,以确保整个家庭的有序运转。
  一天的忙碌,快要把人的心劲耗尽,回来做饭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这个时候,谁家午饭要是还能做一碗面,要么是他家的地太少了,要么是主人家还年轻,身上的力气还没使完。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时候做午饭是一项艰巨且考验人的任务。而老鸹撒这种吃食,做法简单,耐饥管饱,因此在乡间农忙时节十分受欢迎。
  十多年来,曾经的农村也悄然发生了巨变,繁重的农务大部分已经被机械化代替,人对于土地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减弱,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高,选择性更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人再会因为农务繁重时间紧张而仓皇地去做一顿老鸹撒。吃老鸹撒的年代或许一去不复返,但作为一种关中民间吃食,但它也曾滋润了许多人的肚子所以在关中民间吃食里,应有它的一席之地。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上一篇:长安搅团

下一篇:葫芦头(非遗)

客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