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0000 3078

周至县——涌泉寺

分类:陕西历史文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3 阅读次数:146

  关键词:全国重点寺庙
  基本介绍:
  1.1、地理位置:位于陕西周至县涌泉寺以泉名曰涌泉。其下水流涓涓滋养一方苍生,越古今来春秋绵绵不绝矣,涌泉寺之佛业亦如一泓清泉。
  1.2、寺名由来:碑文曰:寺以泉,名曰涌泉。其下水流涓涓滋养一方苍生,越古今春秋绵绵不绝矣,涌泉寺之佛业亦如一泓清泉不随物迁不以代移,虽有时兴暂衰之现象,然而稍毁又重建,此乃民族文化之根深之固也。
  1.3、补充资料:涌泉寺,不随物迁不以代移,虽有时兴暂衰之现象,然而稍毁又重建,此乃民族文化根深之固也。涌泉寺现存明代旧碑,周至学者王三聘撰文有记,原佛殿建于元至正三年,是否始创未考证,自仙游寺诞生长恨歌,及后传杨贵妃生逃东瀛之说。
  涌泉寺,故今日本国亦随泉涌寺与仙游寺为推想,若杨氏慌乱中自马嵬坡潜行途经涌泉仙游也未必不可能,故推断本寺于唐天宝前已创建,后历宋元至明景泰弘治(1488年~1505年)、嘉靖(1522年~1566年)之际,寺院均有不同程度之修葺。而延至清到明国抗日战争初,张景文联络进步人士在此创建知行小学,随之也萌生了周至地下组织,由此佛门净地走出了一批于国于民的颇有作为的仁人志士。
  历史沿革:
  涌泉寺公元2005年10月6日碑记: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散文学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撰文、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刘李祖书丹:重修涌泉寺碑记。
  涌泉寺现有明代旧书碑壹座,这座由玻璃钢将其封塑起来的石碑,已是满目苍夷,可谓年代久远了。碑的龙头,底座是盖大殿时从地下挖掘出来,碑体在村民家中找到的,有明显的凿痕,碑文已斑驳不清,勉强能看出碑文刻有周至学者王三聘撰文的《重修涌泉禅寺记》。这座署有公元2005年10月6日的重修涌泉寺碑记,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散文学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撰文,由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刘李祖书丹的重修涌泉寺佛殿记。由碑文内容追溯起源,再衔接,涌泉寺1400多年的历史轨迹一点点地清晰起来。
  1、始建年代:碑文曰:学者王三撰文有记,原佛殿建于元至正三年,是否始创未考证,自仙游寺诞生长恨歌,及后传杨贵妃生逃东瀛之说,故今日本国亦随泉涌寺与仙游寺为推想,若杨氏慌乱中自马嵬坡潜行途经涌泉仙游也未必不可能,故推断本寺于唐天宝前已创建,后宋元,明景泰元弘治(1488年~1505年)、嘉靖(1522年~1566年)之纪,寺院修残补旧,均有不同程度之修葺。
  据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矗立于寺内,由周至大儒、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王三聘撰文的《重修涌泉禅寺记》碑载:原佛殿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那么,是始建,还是再建,在现代学者抽丝剥茧、层层推进中,将近700年悬而未决的历史疑问逐渐明朗。
  早在上世纪初,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俞平伯先生根据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周至仙游寺吟成的千古绝唱《长恨歌》中闪烁其词、似有所隐的诗句为主要论据,推断出如下史学新说:唐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陷、京师危急,玄宗仓皇西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马嵬坡),六军不发,兵谏发生,唐玄宗在无奈间赐杨贵妃以自缢之刑。但杨贵妃并未香消玉殒,而是死里逃生,渡过渭河自秦岭山穿傥骆道潜行江南,最后经海上漂泊东瀛。
  2、文化传承:70年后,西安市文联副主席、满族女作家叶广芩醉心于历史文化的研究。挂职中共周至县委副书记期间,循杨贵妃当年的足迹,再走傥骆道、飞日本国,在山口县津具半岛一个叫油谷町的小渔村,找到了杨贵妃当年乘宝舻抵达日本的渡口。据说,这个被大起大落的命运所残酷折磨、在海上饱受风雨飘摇之苦的女人,抵达不久即客死异邦。为了纪念她,油谷町村民于公元782年左右(大致相当于中国唐德宗建中三年),在她的墓地处建起了一座叫“二尊院”的佛寺。
  叶广芩又来到京都香火极其旺盛的泉涌寺,在这座与中国西安马召涌泉寺仅是二字互为颠倒的寺院里,供奉的贵妃菩萨酷似当年的杨贵妃。至今,当地还有一个传说:杨贵妃当年从马召涌泉寺歇脚后攀山南行时,该寺还有一位比丘尼作为她的贴身侍女护送她一起到日本。
  历史文化:
  1、民间传说
  在周至亦有不见于史册的传说盛行于坊间。据云,涌泉寺在隋代曾凿有一口水井,以水质清凉纯美、甘甜异常而闻名远近,吸引得隋文帝每次去仙游寺进香礼佛总要在此打住圣驾,汲水细品一番。因而,该井亦被称为“御井”。此传说和日本泉涌寺发生的历史传奇两相交融、相互佐证,足以证明涌泉寺的始建年代在公元七世纪初的大隋王朝仁寿(601年~604年)年间,在民间俗称小寺。
  据马召乡耄耋传闻:当年涌泉寺初建时,寺院规模至为宏大,与东南方那院内法王塔高耸的仙游寺难分伯仲。其整体布局一分为二,雄踞于南边山坡之上部分,称“大寺”(今仙游寺);坐落于北边山坡之下的,则为小寺(现今涌泉寺)。两寺上下遥遥相望,钟鼓之声相闻。
  在历经多年磨难以后,大寺在漫长的岁月中废毁,小寺则在艰难竭蹶中有幸留存。延至今日,在当地村民之中,还将涌泉寺以小寺,或是佛爷庙相称。
  2、碑文记载
  红色根据地,碑文曰:延至清到明国抗日战争初张景文联络进步人士在此创建知行小学,随之也萌生了周至地下组织,由此佛门净地走出了一批于国于民的颇有作为的仁人志士。1930年代初期,兵马慌乱之时,涌泉寺是马召的中心小学,后被马召进步人士在这断壁残垣之上将其创办的知行小学,当年的张景文等共和国进步人士,将其设为隐秘的联络站,涌泉寺成为中共周至地下党的活动据点,为延安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员,为发展共和国事业,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是中国早期的红色根据地之一。
  碑文曰:自元至正三年(1343)重起佛殿之后,历经明景泰(1450年~1456年)、弘治(1488年~1505年)、嘉靖(1522年~1566年)之纪,寺院修残补旧,均有不同程度之修葺。由此可得,元以前,它的盛衰沉浮今已不可详知。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客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