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0000 3078

周至县——仙游寺法王塔

分类:陕西历史文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3 阅读次数:126

  关键词: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1.1、地理位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马召镇黑水峪口,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塔底层8.7米见方。
  1.2、结构布局:仙游寺法王塔共7层,塔高30米,塔身各层南面有券门,叠涩出檐,形制属密檐式塔,每层的正面还开有塔门,为一座隋代保留至今的砖塔,对于研究隋代佛塔建筑及佛教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1.3、补充资料:1992年,仙游寺法王塔被评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仙游寺法王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隋朝——隋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杨坚下令修建“仙游宫”,即今仙游寺原址。隋仁寿元年(601),隋文帝杨坚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人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名为“仁寿舍利塔”,又称法王塔。
  唐朝——唐开元十三年(725),仙游寺法王塔进行重修修缮。
  现代——1998年,仙游寺法王塔为了配合黑河水利枢纽建设,对仙游寺法王塔进行了整体搬迁,并且在打开地宫时发现了舍利和珍贵文物。
  文物遗存
  1998年10月,因修建黑河水利工程,对法王塔进行整体拆迁。拆迁时,在塔的二、三层间发现3枚舍利,后又在地宫内出土有双面刻纹石碑一块、石函一具。
  1、石棺——石棺长约32.6厘米,前宽17.5厘米,后宽13.5厘米最高处为24.2厘米,棺盖上有阴线刻柿状花结,团花棺内发现一鎏金银棺。
  2、鎏金银棺——银棺发现于一具石棺内,其长约12厘米,前宽6.7厘米,后宽4.6厘米,最高处为10.5厘米。银棺表面皆錾刻有鸳鸯、花叶纹饰,精美细致。揭开鎏金棺盖,里边塞满团状丝织物。在其中一团里,包裹着一只高约4厘米的葫芦状琉璃瓶,瓶内珍藏一白两黄共3枚舍利子。
  3、双面刻纹石碑——仙游寺地宫内出土双面刻纹石碑一块,其长、宽均为0.55米,两面分别刻有隋代《舍利塔下铭》和唐代《仙游寺舍利塔铭》,其记载了建造法王塔的时间和缘起。
  3.1、《舍利塔下铭》碑铭——全文为“维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百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丁丑,皇常普为一切法灵,幽显生灵,谨于雍州周至县仙游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愿太祖武元皇帝,明元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子孙等,并内外群官,众多民庶,六道三涂。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问法。永离若空,同升妙果。”
  3.2、《仙游寺舍利塔铭》碑铭——全文为“此塔即大隋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置也。至大唐开元四年重出舍利,本寺大德沙门敬玄,遒门若节,远近谢其精诚,神机尔朗,合寺钦其高行。乃眷彼前修,情深仰正,谨舍衣钵之资,用崇斯塔。奉为开元神武皇帝、太子、诸王、文武百官,爰及含识,并同沾福,共结妙因。至开元十三年岁次乙丑十二月十五日甲子朔,庄严事毕,重人灵塔。其塔乃莹以丹青,饰以朱漆,致使固齐天地,岿然独存。”
  4、石函——石函出土于法王塔地宫内,其边长为60厘米、高为40厘米,石函四壁雕刻着或吹箫或抚筝或托果等10尊佛像,其中装有一鎏金棺。
  5、鎏金棺——鎏金棺出土于法王塔地宫石函内,其长约12厘米,前宽为6.7厘米,后宽为4.6厘米,最高处为10.5厘米,棺中装有葫芦状琉璃瓶一只,琉璃瓶高4.6厘米,瓶外径1.3厘米,瓶内存有10粒舍利子。
  历史文化:
  1、历史人物: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至仁寿四年(604)在位。鲜卑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隋文帝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仁寿四年(604),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宫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隋仁寿元年(601),隋文帝杨坚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大兴善寺的高僧童真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改称仙游寺。
  2、传说轶事
  仙游寺在整体搬迁时,相关人员在法王塔的顶部檐壁四周全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黑色碳化物,当地信徒和老百姓认为是塔里自古相传盘踞着一条火龙,它是佛塔的保护神,或是认为法王塔里有一颗火珠,可以照亮所有信徒前来膜拜的路。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客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