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0000 3078

咸阳市——安国寺

分类:陕西历史文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4 阅读次数:118

  关键词:安国寺
  基本介绍:
  安国寺,位于咸阳市区仪凤街路口北,北依毕塬,南望渭水,原存明代古建三座,依次为安国寺、圣母行宫、关帝庙。寺院原有围墙,南北宽,东西窄,呈四合院状。此寺原单独是一座寺院,门南开,东邻圣母宫,西靠关帝庙,有围墙,呈南北狭长四合院,前面门额上有“安国寺”三字,是一位伙夫用锅刷随意写的,书法秀劲飘逸,颇为时人和书法爱好者所赞赏,故有“咸阳的字,安国寺”之说。
  安国寺,寺内原有五座殿,大门内两侧为对称的偏殿,中间沿中柱轴线分布三座殿,庭院幽深雅静,肃穆森然,殿内塑泥像,墙壁有彩绘。
  历史沿革:
  1、修建起源
  安国寺,位于咸阳市区仪凤街路口北,北依毕塬,南望渭水,原存明代古建三座,依次为安国寺、圣母行宫、关帝庙。寺院原有围墙,南北宽,东西窄,呈四合院状。
  2、重修时期
  据记载,安国寺创建于隋,盛于唐,明万历(1573年)年间重修。大门正上方有“安国寺”三个楷书大字,书法洒脱,端庄有力。《旧咸阳县志》载“安国寺,内石佛一、铜像三、一佛、一关帝、一无量”,至解放前夕,随着寺庙被破坏而流失。2005年重修安国寺,增其旧制,刻古贤,复渭水之盛景,现有大殿四座娘娘庙、关帝庙、菩萨庙、城隍庙和圣水池,青砖布瓦,朱门玄关,忍冬蔓草,锦鲤芙蓉,牡丹月季,桂花清香,樱花绽放,梵香渺渺,木鱼声声,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精华,院内殿庑雕梁画栋,复原了安国寺的原貌,恢复了昔日的庄严、肃穆、神圣。
  娘娘庙中供奉的是关中地区俗称的女土地神“地母”。关帝庙里供奉的是我们所熟悉的关公及部将周仓和关平。城隍庙,这里有城隍爷、城隍婆,判官、小鬼和黑白无常。
  3、寺内设施
  菩萨庙中供奉着观世音、文殊、地藏、普贤、大势至五位菩萨,在菩萨庙的门前有四棵玉兰树,玉兰花外形极像莲花,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花白如玉,花香似兰,清香阵阵,沁人心脾,为菩萨殿平添了几许肃穆。安国寺还现存咸阳市最早的行政公署,它的结构过去是砖、土、木的,清代改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底下为三间房,以中门为主道,原内有侧门。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地下秘密基地,把很多信息和情报发送到了延安,直接传送了党中央的信息,也是为人民解放军输送粮食和弹药的一个转送站。
  通过这里建立了红色政权伤病员的解救之地,后改为医院,解放后,他又成为咸阳的行政公署,为中国的革命胜利,在咸阳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历史文化:
  1、相关典故
  在行政公署的旁边还有一块石匾,这块石匾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赐予咸阳籍名将殷化行。匾长340厘米,宽89厘米,厚22厘米,上书“深沉节制”四个大字。印文为“康熙御制之宝”,周围雕刻二龙戏珠图案。这个石匾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为研究咸阳历史增添了新的资料。
  殷化行,字熙如,西安府咸阳县靳里村(今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靳里村)人,生于1643年,卒于1710年,清朝将军。本姓殷,因幼年抚于王姓家中,遂称王化行,升任提督后,始奏请回复本姓。康熙九年(1670)武进士。在平定“三藩”和剿灭噶尔丹叛军战役中建有大功,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皇帝亲至宁夏,御书“深沉节制”匾额赠给殷化行。殷化行深通文艺,在军中时,经常手不释卷,家居后,以诗酒自娱,绰然有儒将之风,他还擅长书法,其所书《王羲之〈兰亭序〉》刻石今存西安碑林。
  康熙四十九年(1710)在家中去世,终年68岁。
  安国寺大门前渭城区立的标志碑上刻“安国寺-明代”,市政府立的碑阴刻“明万历重修。”《咸阳文物古迹大观》:“寺创建于唐代”。电视节目也解说“创建于唐代”。21年县长刘安国监修的《重修咸阳县志》卷一地理志《金石》条记载:“唐安国寺造像三块……”照字面理解,“寺创建于唐代”似乎没错,唐朝289年,24任皇帝,是哪个皇帝在哪年建的?不得而知;卷四祠祀志《寺观》条:“安国寺……因寂照和尚(上)碑有安国寺字,遂袭其名。明万历年重修……”。与《金石》条前后抵牾,既然是唐建,就不存在“袭名”,反之,若是“袭名”,也就不存在唐建了。显然县志《金石》条语法逻辑有误,应该是“安国寺唐造像三块”。因为遗存于安国寺的许多石刻都不是这里原有的。
  2、民间传说
  民谣云“先有安国寺,后有咸阳县。”明洪武四年移城治之前这里固然因有渡口、水运、驿站,商业贸易早已繁华起来,不排除在此之前没有寺庙建筑,但再早也早不过金元或宋代以前。当时的渡口附近即使有寺庙,规模也不是很大,更不会有安国寺这样的建筑。明清前的咸阳县志中未记载“安国寺”。
  清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卷四记载无可书碑有二:一为陕西长安《百塔寺尊胜经幢》,二为陕西咸阳《唐故安国寺寂照和上碑》,说的是碑而不是“寺”。县志《金石》条记载从前面体例看同样指的是造像而不是“寺”。至于“寂照和上碑座”更风马牛不相及,碑座本是北周保定二年邑人程宁远等造像记,县长刘安国得于今秦都区马庄镇押枝村西南路口,一块是刘在旧公馆觅得,残存下半截约百余字,有“永隆二年”、“永隆”及“岁次癸卯”等字。故唐高宗“永隆”年号及则天女皇干支“岁次癸卯”(长安三年)与咸阳安国寺毫不相干。唯一可信的便是“因寂照和尚(上)碑有安国寺字,遂袭其名”了。
  那么,寂照和尚(上)碑又是怎么回事呢?寂照,今兴平市人,姓庞,名法广,法号寂照,唐代高僧,佛学造诣很高,颇有名声。大和第二年(828)移居安国寺(遗址在今西安市新城区电厂路龙华村北侧),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驾临安国寺时,都请寂照导引于前,随时对答,甚受尊崇。大和七年(833)圆寂,弟子们为他在今秦都区马泉镇魏店故居立碑,段成式撰文,贾岛之弟无可书,被后世列为名碑。
  3、碑文记载
  碑原倒放在魏店路边,明武功康海之子康梣路过发现,后被在家服丧守制的江西道监察御史、渭城人王献移置城内寺院(即后来的安国寺)。咸阳安国寺“袭名”源自明赵崡《石墨镌华·寂照和上碑》条:“寺以碑有安国寺字,遂改名其寺为安国寺。”没有说“袭名”前的寺名叫什么;清康熙张枚《登凤凰台》诗题下注“安国寺前有凤凰台”,亦未考究“袭名”起于何时。
  好在赵崡不但记述了碑存放经过,而且说明了咸阳安国寺名称的来历。这证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前赵崡的书还未完稿刊印,寂照碑所在的这个寺院就已流传为“安国寺”了,具体定名应是万历年(1573年~1620年)重修期间,大门上方“安国寺”三字无疑也是此时题写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唐除了京城敕建安国寺外,其他地方不会有重建或仿建;二《石墨镌华》最早记载了咸阳安国寺的“袭名”;三咸阳安国寺无论在“袭名”前或后,建筑规模都不可同西京安国寺相比;四未见史书及地方志书记载唐代任何皇帝和名僧在咸阳“安国寺”有过佛事活动;五寂照没有在咸阳安国寺做过住持,这里也没有关于他的任何遗迹和传说轶闻;六段成式撰写的寂照碑铭也未提咸阳有安国寺;七历代文人写有不少咸阳寺庙楼台的诗词,没有一首描写咸阳寺院中有如此盛况的。所以说寂照入住和寂照碑铭中的“安国寺”,绝不是咸阳安国寺。
  “安国寺”三个字早不存在了,寂照碑二次移置咸阳博物馆有半个多世纪了,咸阳“安国寺”却未因碑去字废而被人们忘掉。“袭名”的咸阳安国寺就这样不仅把寂照碑和这处古建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给这里留下了一段永远的历史话题,使这个本来不太起眼的古旧寺院因存放过寂照碑而多了一些宗教与历史的文化氛围。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客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