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0000 3078

咸阳市——咸阳古渡遗址

分类:陕西历史文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4 阅读次数:105

  关键词:关中八景
  基本介绍:
  咸阳一些民工挖取河沙时,在渭河2号桥附近河道中掘出数十根木桩。专家们考证后确定:这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的遗址。
  历史背景: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咸阳古渡”美景始于秦代。明洪武四年(1371),咸阳城西迁到渭水驿,“咸阳古渡”真正成为“秦中第一大渡”,并一直沿用至解放初。
  明朝嘉靖年间,曾以舟为浮桥,可常年通行;冬春水浅,露出沙滩,架设便桥;夏秋水涨,舟楫相渡。著名的关中诗人白纶曾作诗云:“渭水黄华古渡来,山河表里几千秋。临流不见褰裳客,冬自桥梁夏逢舟”。
  做了很形象的描述。“咸阳古渡”正对城东门,渡口旁的青渭楼、龙王油为过往行客憩息地,至今遗址仍在,唯过河的季节性便桥未能发现,令无数神往、凭吊的人空生遗憾之叹。附近农民在2号桥附近河道中取沙时,连续挖出数十根粗细均匀的木桩,直径约30厘米,4根一排,宽约5米,其纵向分两列,一列木质较好,一列已腐烂破朽。
  木桩顶部高出河床仅1米余。咸阳市考古所的有关专家考证,确认这正是咸阳各地方志中所记冬春用的便桥。“咸阳古渡”为丝绸之路上的要道。木桥的发现,为人们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军事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历史文化:
  咸阳古渡几千年
  咸阳古渡,即咸阳从古至今的渡口,本为汉唐西渭桥(即便门桥)旧址。咸阳,故址在今咸阳市东南里许。桥废后,至明嘉靖(1522年~1565年)年间,以舟为桥,后则冬春设桥,夏秋舟渡。通陇通蜀,欸乃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大渡。咸阳古渡几千年,名闻遐迩。赞曰: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沽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烟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喧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
  明万历十九年(1591),咸阳知县李采繁有诗赞曰:
  万倾波涛日向东,中流尽鹢往来通。
  道连四国关山远,域达诸边气势雄。
  客路风尘红照里,渔家寒火碧烟中。
  虽然未比桥梁渡,自与乘舆济不同。
  咸阳古渡就是咸阳的渭河渡口,横贯关中的渭河。自古以来,在咸阳和长安附近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要在咸阳渡口过渭河。由于渭河季节性水位落差较大,所以人们常常舟桥并用。冬春两季多从便桥通行,夏秋两季则靠船摆渡。从历史上看,咸阳渡口经历了从秦代的“横桥”到西汉的“渭桥”,又从唐代的“便桥”到明、清两朝的“古渡口”,已有2000多年的变迁。因此,便有了“咸阳古渡几千年”之说,也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咸阳古渡”美景始于秦代。明洪武四年(1371),咸阳城西迁到渭水驿,据咸阳地方志记载,“咸阳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间,渡口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秦中第一渡。“咸阳古渡”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古桥遗迹,在隐没百年后,2001年重现人间。
  今天,横跨市区的渭河上已经架起四座现代化的公路桥和四座铁路桥,还有西宝高速公路桥,成为关中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咸阳湖”的生态景观建设总体规划西自西宝高速公路渭河桥,东至机场高速公路桥,全长15.56公里。一期规划的“咸阳湖”位于咸阳铁路桥以东450米处至中华小区西侧,长5500米,水面宽度350至400米。生态景观工程主要包括绿化、亮化、美化两岸的滩地及岸坡,主要以秦文化为主线,加上绿化、美化,形成咸阳特有的渭水历史文化景观。游客来这里探寻古渡遗址,在怀古的同时,更感慨时代的变迁。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
  以渭河为轴线,西起涝渭交汇口,东至泾渭交汇口,南北两岸延伸800-1000米,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该区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将以河堤建设、河道治理、生态绿化、景观打造为重点,积极开发渭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横贯东西的百里渭河生态长廊。
  咸阳古渡的消失,是历史的变迁,以渭河为中轴线长达100多里渭河生态长廊,成为西咸一体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正是那传说的秦代阿房宫的历史延伸。
  这正是:
  太公直钩为钓相,商鞅变法国富强。
  弄玉箫吹咸阳城,横扫六国号始皇。
  千年古渡今重游,壮丽胜似秦汉秋。
  绿洲园林映碧流,不见艄公一叶舟。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客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