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0000 3078

咸阳市——顺陵

分类:陕西历史文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3 阅读次数:116

  关键词:国务院公布顺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位于咸阳城东北20千米处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先以王妃礼安葬。天授元年(690)武则天追封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墓称陵。
  唐玄宗即位后,下诏削去杨氏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将顺陵改回王妃墓,但后世习惯性仍以顺陵称之。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顺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武则天之母杨氏死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九月,年92岁。初赠晋国夫人,以王妃礼埋葬于咸阳洪渎塬上,称杨氏墓,墓园及石刻一如旧制。其后,为了政治需要,唐睿宗永昌元年(689),武则天距登上帝位仅咫尺之遥,为抬高身价,追尊其父为“忠孝太皇”,母杨氏也被尊为“忠孝太后”,杨氏墓改称“顺义陵”。
  武则天正式称帝后,为了和自己的地位相称,于天圣二年(691)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其陵为“顺陵”。随着杨氏身份的不断改变,武则天对陵园屡屡进行扩建。最后的陵园面积从83070平方米扩大到1094624平方米,增加了12倍,居然超过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的献陵面积近乎一倍。
  长安二年(702)正月,奉武则天之命,一通由杨氏的孙子、梁王武三思撰文,外孙、相王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书丹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又称《顺陵碑》),立于顺陵南门的司马道旁。这通高约10米的巨碑,全文4300字,刻字方正规范,间有篆隶,字迹娟秀俊美,其中还有武则天新造字16个,是唐初的一通名碑。
  同时,武则天还下令,征集天下的能工巧匠,精选石料,僭越先朝帝陵的制度,超标准地为顺陵雕造了多尊巨型石刻。不过,顺陵的墓主杨氏毕竟不是真的帝王之后,所以不但不为世人所承认,还成了李唐后代泄愤的场所。开元元年(713年),刚登上帝位的唐玄宗即下诏削去杨氏的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十分明确地将顺陵改称王妃墓,顺陵之名也不复存在。顺陵虽然不是帝陵,但它是唐代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处皇家外戚陵园,石刻气势雄伟,在唐代陵墓中最为杰出。
  顺陵分三次修建而成:
  第一阶段,太原王妃墓时期。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八月二日,杨氏卒,武则天为皇后,参与政事,追封杨氏为太原王妃,称杨氏墓为“太原王妃园寝”或“太原王妃墓”。覆斗形的墓葬封土前,列置了1通石碑、1对石柱、2对石虎、2对石羊、1对石人,共13件石刻,陵园规模相当于今天见到的内城。
  第二阶段,顺义陵时期。唐睿宗文明元年(684),高宗病死后的第二年,武则天独掌大权,追封杨氏为魏王妃、忠孝太后,改太原王妃墓为“顺义陵”,并对顺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在陵园四周修建了陵墙,在南门内侧列置了8对石人,共计16件石刻。
  第三阶段,顺陵时期。天圣二年(691),武则天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陵名为“顺陵”。在内城陵墙之外,列置了大型的石雕造像多对,其中包括南门的1通石碑、1对石柱、1对独角兽、3对石人、1对石走狮,东门的1对石蹲狮,西门的1对石蹲狮,北门的1对石蹲狮、3对石马及3对牵马人,共计31件石刻。还在南门神道外建造了两个大型的长方形乳阙,使其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顺陵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最初营建开始,至长安二年(702)顺陵碑的设置才最后完成,历经太原王妃墓、顺义陵、顺陵三个阶段,其修造与扩建的时间长达32年之久,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顺陵陵园。石虎和石狮同时出现于陵墓之前,在看似矛盾的石刻组合与陵墓制度面前,实则反映了顺陵营建的不同阶段和武则天政治地位的逐步提高与变化。武则天在制定和推行自己一系列治国纲领的同时,着手顺陵园寝的扩建工程,以抬高杨氏的身份地位。扩建的陵园为外城,扩建后陵园面积是初葬园寝的100多倍。通常认为帝王陵寝是按照帝王生前居住的宫廷格局来设计的,但顺陵并不是据杨氏生前所居住的宫廷规格来布局,而是按照武则天的思路构想的,在外观上大致承袭了唐初以来封建帝王陵寝的形制,但赋予了新的内涵,陵墓从象征到体象,体现出与易图的对应或演绎关系。如陵墓位于内城北部略偏西的原因,主要与九宫八卦中的方位有关,在九宫中的乾六宫位置,避开了天盘、人盘的遮盖,符合至高无上的原则。
  顺陵有一座陪葬墓,是杨氏孙武三思墓,在顺陵附近曾出土过武三思的镇墓石一方。然武三思在唐睿宗时曾“剖棺戮尸”,墓也被掘,出土镇墓石的地点并不见得真是武三思墓址。
  文物遗存:
  1、主陵
  顺陵虽然也称“陵”,但不是因山为陵,不甚雄伟,与占据山峰的渭北18座唐代帝王陵比较,则大为逊色。陵墓位于内城北部略偏西,方锥形陵丘高12.6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48.5米,高12.6米。底部周长186米。经探测,墓道呈斜坡形,长28.5米,宽2米。墓道两壁用石灰粉刷,绘有壁画。
  2、陵园
  唐顺陵是中国现存风貌最完整的古陵园之一,陵园平面略呈长方形,占地面面积110万平方米,有内城和外城。外城南北长1264米,东西宽866米,南面正门并列两个土阙,相距50米。外城的城墙早已倾圮,惟四门遗址仍存。内城亦称皇城,位于外城偏北部,南墙长300米,东墙长298米,西墙长294米,北墙长282米,基本上是正方形。南墙中段有相对两个土阙,相距22米,高的5.8米,系内城的南门遗址。城墙系夯土筑成,宽1.9~2.2米。顺陵有南北东西四门,都遗留有精美的石刻,成为唐陵石刻中最精美最出色者,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较高水平。
  3、石刻
  顺陵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陵园之一,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地面遗存的丰富精美的石刻群。顺陵石刻形体高大,姿态生动,异常雄健,制作精美,可谓唐陵石刻之冠。园内现存石刻34件,多数列置陵前。内城南门内现存石人13尊,石羊3件;内城南门外现存走狮、天禄各一对。
  外城东、西、北三门各有蹲狮一对,北门外原有石马三对,现已残缺。石刻均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形象逼真,姿态生动。石座的四周有线雕花纹,以陵前的天禄和走狮尤为精湛,造型雄伟,体积世巨大,均为一整块石头雕刻,雕工细腻,厚朴雄健,为稀有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被誉为唐陵石刻之冠。
  3.1、华表


  据文献记载,最初的华表是木质的,是古代帝王用来接忠纳谏的象征。华表用之于墓冢的标志从战国时期开始,帝陵前置华表始自南朝,华表列置于帝陵之前,其意义是作为帝陵的标志,体现皇帝虚心纳谏,了解民情,同时也衬托了帝陵气势更加壮观。
  顺陵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麒麟南中间,神道最南端两侧。华表由石座础石,柱身和柱顶三部分组成。经勘探获知东侧华表仅存华表柱顶和华表石座础石。华表石座础石在距现存华表顶西北7米左右地下深1.2米处。在勘探过程中还发现有柱身碎片,有一片上还有线刻花纹。西侧地面无残存财下未勘探情况不详,东侧地面现存华表柱顶高1.8米,最上的是宝珠由仰莲盆,覆莲置于八棱面台盘上,台盘中部凿有圆形榫槽,原置于柱身之上,顺陵华表柱顶是保护最完好的一件华表柱顶。
  3.2、石天禄


  天禄像昂首端立,神态镇静而威猛。肩部和前腿两边相接处长有双翅,翅上刻卷纹。四肢雄健,长尾拖地。《汉书》称此兽为“獬豸”。郭璞注引张辑语云:“獬豸似鹿而生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唐陵多此石刻,而以顺陵所刻形体最大、最为生动。顺陵天禄共1对,位于陵前神道两侧。
  天禄为瑞兽,其形状头似鹿,一名“天鹿”。又因头长一角,俗称“独角兽”。身似牛,足为马蹄,垂尾与座连线,并长有双翅,这是一种想像中的鹿的变形,可能取禄(鹿)的吉祥之意雕刻的形象。一些学者认为,鹿是一种吉祥的动物,换上牛身,取其忠厚善良,勤恳不怠;换上马蹄,使之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再增添双翼,能凌空而起,飞向任何一个地方,因此天禄是守护陵园最理想的神兽。
  顺陵的两只天禄石刻为圆雕。身高连底座为4.5米,长4.2米,宽1.9米。体积之大,腹下可容纳几个人。形体高大,结构夸张,对于头部和双翅的雕刻更加精致,鹿的个性和神情得以充分显示出来。双翅刻成卷云纹浮雕,华美而充满生气。天禄形体与底座连接在一起,制作时必须选择超过整体体积的一块巨石,充分显示出唐代雕刻家的创作气魄和雕造技艺。
  3.3、石走狮

 


  唐代以前,陵墓前主要列置的是天禄和避邪,以虎为原形雕刻,汉以后这种神兽兼有了虎、狮二者的特点,并且狮的成分越来越多。石狮彻底取代了天禄、避邪和石虎在帝陵石刻中的地位,是由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开始,并在以后历代帝陵石刻中所沿袭。
  中国古代帝陵以石狮为门兽的思想,主要来源自西亚、中亚和古印度佛教的影响。狮子产于非洲和西亚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狮子开始运到中国。唐朝中西交往更加频繁,这些国家将狮子作为珍贵贡品献给中国。狮子的到来,伴随的是有关狮子的神话传说和崇奉信仰一同传播到东方,尤其是狮子在佛教中的地位独特,随着佛教的兴盛,狮文化也传播开来,渐渐人们把它置于陵前代替避邪把守大门。
  顺陵东、西、北门置有石蹲狮各一对,南门置有石走狮一对。石狮造型变化甚大,南门的石走狮在造型上受到西亚的影响,是写实石狮的代表;东、西、北门的蹲狮是吸取了南北朝以来佛教石刻的形式,具有某些印度风格。顺陵走狮为圆雕。雄、雌各一,两狮相距20米,均呈走动的姿态,在造型方面作了艺术的适度夸张,突出地表现了狮子雄健的特点。由于石狮本身刻工圆润,加之千余年来的风雨冲刷,日晒风化,使得石狮更加滚圆壮观,不落俗套,仿佛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顺陵走狮雄狮最为雄伟,高3.15米,长3.2米,宽1.45米,重40余吨。体态高大,造型凶猛,四爪强劲有力,似在阔步缓行,阔口半开使人如闻狮子震撼山林慑服百兽的吼声。特别是高高突起的腱肚胸肌和向前迈步的腿足部分,比例匀称,富有质感,是唐代诸陵中现存形体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石刻之一。
  3.4、石羊


  石羊位于内城杨氏墓墓前两侧,现存四只。东侧南侧石羊,头西尾东。像高1.48米,长1.44米,宽0.68米;北侧石羊为复制品。西侧二只羊,头东尾西。西侧南边石羊,像高1.35米,长1.35米,宽0.68米;西侧北边石羊,像高1.45米,长1.5米,宽0.68米。三只石羊四肢曲,蹲于石座上,像与座为整块石雕刻而成,石底座埋于地下。
  三只石羊头略上昂,羊角为绵羊角,从上向内盘卷。鼓眼,小鼻孔,闭嘴。体粗壮浑圆,小尾,前蹄跪,后蹄曲。这种绵羊非常凶猛,但对主人忠实温顺,置于墓前镇墓避邪,守护墓冢。它的艺术价值不如外城石刻。
  3.5、顺陵碑


  历史上的顺陵陵园至少有过两通石碑,一通是咸亨元年九月埋葬杨氏时“官为立碑”,由唐高宗亲自撰写碑文,后不知此碑散于何处,其形制规格和碑文内容今天已无法知道。
  另一通是长安二年(702)制立的顺陵碑,历史上称为《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此时杨氏已死了32年。该碑文由武三思撰文,唐睿宗李旦敕书写碑,共4000多字。碑文字体方正,兼以篆隶,劲健有力,每字大一寸五分,还采用了武则天新创造的文字16个。
  顺陵碑矗立了854年,碑高约6米,宽3.2米,刻文四五千字,加上碑首、碑座,通高在10米左右,超过了乾陵高宗《述圣纪碑》和武则天的“无字碑”,这在唐朝的皇亲国戚陵墓中绝无仅有,令人惋惜的是这座绝世名碑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关中大地震,断为多节,后被人拿了去修砌渭河堤坝。清代之后,人们从河岸上发现了残段,传世共8块,文字共18行,46字,这就是著名的“顺陵残碑”,为书法家所推崇的石刻珍品,今人只能从咸阳博物馆里收藏的残碑中领略顺陵碑当年的风采。南门外有一遗址,周围有破碎砖瓦,应是碑毁亭塌后的废墟。
  顺陵碑中使用的武则天所造的新字时间约为永昌元年(689)4月至载初元年(690)1月,由她授意或亲拟,武承嗣主持,这些字唯有“曌”字使用至今,尽管有人认为顺陵碑中的字含有“迷信、复古、愚民”等思想,但作为汉字,这些字不仅为研究武则天提供有力证据,而且在中国的文字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页。
  4、其他遗存
  据文献记载,武三思为杨氏陪葬。顺陵附近曾出土武三思镇墓石一方,有“今陪顺陵”等刻字,但武三思的墓迄今不知何处。据记载,武则天死后,武家王朝结束,李氏重新掌握国家大权后,将武承嗣的墓挖掘抛棺暴体泄愤,有可能武三思的墓遭到同样的结果。原来认为杨氏墓西南处两座古墓东侧的墓为武三思的墓,1984年陕西省考古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证实为李渊小女襄阳公主与驸马窦诞合葬墓。
  襄阳公主与驸马窦诞的合葬墓和西侧苏君墓不是杨氏陪葬墓,只是先于杨氏葬入同地。但襄阳公主与驸马窦诞合墓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迄今为止唯一的双墓道合葬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出土文物250余件。墓壁彩画形象逼真,敷粉简淡,于焦墨痕中施彩色,微分深浅,富有立体感。线描富有运动感,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的绘画技艺。出土的墓门石刻,人物造型和缠技卷叶及怪兽纹,刀法流畅如行云,黑底白线,满幅的线条在一定的规范中飞舞。墓顶星星月亮均由贝壳、珍珠、玛瑙、玉石、水晶、琥珀和绿松石镶成,甚为奇观。襄阳公主与驸马窦诞合墓西侧的苏君墓,早年多次被盗。封土底径30米左右,高约10米。1960年发掘为斜坡墓道七井双室砖墓。墓道南向,长73米;在第三、四天井间,五、六天井间及前室内均为穹窿顶。墓道、甬道及前后室内均绘壁画,内容有青龙、白虎、仪仗、侍从、列戟、星象等。出土仪仗、骑马、妓乐等陶俑335件;陶瓷器数件;鎏金铜锁、钥匙、鎏金门饰、铁铺首数件;同出墓志一方(志佚),盖篆“大唐故苏君之墓志铭”九字。
  顺陵附近出土过武三思镇墓石1方,有“今陪顺陵”刻书。陵园西南有两座土冢,东西并列。西面一座已发掘,出土篆书、苏府君墓志铭盖一块;东面一座已塌陷,1984年出土《大唐故光禄大夫工部尚书使持节都荆州刺史驸马都尉上柱国莘安公窦府君墓志铭》一合。
  轶闻传说:
  顺陵当地民间相传,武则天做了皇帝后,特地挑选了当时全国闻名的石雕圣手李大郎等人修建顺陵。当时,他们从耀州山中采集了众多的青色巨石。花了一年时间,总算把这些巨石转运到紧靠泾河的莽原脚下。当时,王命催促,修建顺陵刻不容缓了。李大郎急中生智,于是就在泾河滩上凿石雕刻,数百名石匠尽显技艺,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雕成了顺陵前的石羊、石马、石狮、石牛等雕塑。雕刻完成的那天,李大郎他们又犯了愁,这么重的石刻,如何才能运走。他们苦思无方,商量着说:“不如死了完事!”于是约定撞石而死。当他们一齐撞向石兽时,却扑了空,跌得昏迷不醒。待他们醒来后只觉得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似乎还能听见牛儿喘气声、骡马打鼾声。等到天明浓雾散去,只见石雕已经不剩一件。李大郎他们顺着地上的蹄印找去,所有的石雕已经立在了顺陵周围。由于当初建造顺陵曾在这儿凿石雕兽,此后,人们便称这个渡口为修石渡,一直沿用至今。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客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