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0000 3078

西安市碑林区

分类:陕西历史文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3 阅读次数:162

  关键词: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
  基本介绍:
  1.1、地理位置:碑林区,隶属陕西省省会西安市,位于西安市中心东南部。东起金花路东沿,与新城区相连;西界,城外抵劳动南路南段,城内至四府街,与莲湖区接壤;南依南二环,与雁塔区分界;北抵西大街东段、辖东大街,城外西起永乐路东至金花北路,分别与莲湖区、新城区毗邻,辖区面积23.37平方千米。
  1.2、人口发展:民国33年(1944),今碑林区域为西安市第一、二、七区时,总户数33059户,总人口164098人。建国后,1950年第一、二、七区总户数减至28633户,总人口减至116905人。1978年后,人口迁移变动频繁,人口机械增长上升,其中1978、1979和1980年,年迁入人口分别达34488人、31009人和21299人。1993年碑林区的总人口514574人,是1949年的4.61倍。
  截至2019年末,碑林区下辖8街道,是西安市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碑林区常住人口为756840人。
  1.3、补充资料:碑林区是西安市中心城区、全国“百强区”、全省“五强区”,位居主城区东南部,跨越明城墙,形成城内城外两部分,面积23.37平方公里,95%以上区域处在城市二环线以内,下辖8个街道,98个社区,因闻名中外的金石宝库——宋代“碑林”而得名,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
  碑林,人文底蕴深厚。区域内有西安博物院、碑林博物馆、明城墙、钟楼等建筑古迹,其中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博物馆12家,非遗项目9大类59项,“盛世碑林”和“书法圣地”等文化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多次成为省市和国家重要节庆活动、外事活动主场地,被称为“西安会客厅”。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始设杜县,县治在今雁塔区杜城村。辖区约今长安县和柞水西北部、宁陕县东北部及西安市区南郊,这是西安历史上最早的建制县,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今碑林区境是杜县所辖的一部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实行郡县两级建制,设内史辖京畿42县,在今西安市境内设8县。今碑林区境隶属内史杜县。直到汉高帝五年(前202)设京兆尹长安县,今碑林区境则隶属长安县。经魏、西晋、十六国长达760年(前202至558),今碑林区境均隶属京兆尹(郡)长安(常安)县。
  南北朝——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销冯翊郡的万年县,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地于长安城中另置万年县,隶于京兆郡,开创了与长安县二县分治长安城的局面。天和三年(568)撤山北县并入万年县,建德二年(573)又撤销霸城县及杜县东部的并入万年县,杜县西部并入长安县。从此,历隋、唐、宋、元、明、清,今碑林境隶属京兆郡(府)、奉元路和西安府的长安、万年(大年、樊川、咸宁)两县。直到民国2年(1913)2月撤销咸宁县,并入长安县。清代西安府仍沿用隋唐之制,由长安、咸宁两县分治。长安县治西安府53坊,今碑林区境内有9坊;咸宁县治西安府41坊,今碑林区境内有32坊。
  民国——民国16年(1927)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决议设立西安市。民国17年(1928)9月22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划原长安县的西安城内及四关归西安市,今碑林区境隶属西安市。民国19年(1930)11月撤销西安市,名义上西安城关划入长安县区划,而实际上长安县逐步不再管理西安城关,而由省会警察局主管。
  民国33年(1944)9月,再次设西安市建制后,市政府辖西安城关30镇。今碑林区境内有通化、伦海、京兆、中山、开元、南院、书院、四府、卧龙、通远、长乐、永宁共12镇。民国34年(1945)11月,西安市撤镇设12个区,今碑林区境为一、二、七区全部及九、十区各一部分。第一区,辖东大街北沿以南城内地区。第二区,辖南大街东沿以西至四府街以东,西大街东段北沿以南地区,以及南关地区。第七区,辖东关地区,包括东关正街、南街、长乐坊等地。第九区,辖南郊,北起南郭门,南至宋家花园。第十区,辖东郊,西起东郭门,东至浐河。
  新中国——1949年为一、二、七区,1954年合并成立碑林区,1960年至1962年曾划归雁塔区,1966年改名向阳区,1972年复原名。2001年,南大街街道并入南院门街道,和平路街道并入柏树林街道。
  历史文化:
  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
  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立于帝都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唐天祐元年(前904),长安驻守韩建缩建长安城,将原存务本坊国子监内的一部分石经迁至唐尚书省附近的文宣王庙。
  北宋景祐二年(1035),范雍在唐尚书省西隅附近建立京兆府学;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吕大防将文庙和府学的一部分迁至西安碑林现址。
  元祐二年(1087),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因看到保存在唐尚书省之西隅的石经“地杂民居,其处洼下”,遂将石经及其他唐宋碑刻徙至“府学之北墉”。
  崇宁二年(1103),虞策知永兴军时将府学彻底迁至“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现址,并进行了修建和改造。至此,府学、文庙与碑林同在一地,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地。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关中发生大地震,碑林碑石多遭倾倒折断。明万历十六年(1588),对碑林进行整修,对倾倒受损的石经进行摹补并刻立《九经字样》。明人赵崡在《石墨镌华》序中始有“碑林”之称,这是所见资料中将西安碑林称为“碑林”的最早记载。
  碑林区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被称为“金石宝库”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有挺拔秀丽的唐小雁塔和西安最大的道观八仙庵,有雄伟壮观的明城墙和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的关中书院,有独具风格的书院门文化散步道、德福巷、宝庆寺塔、卧龙寺等旅游景点。在这里,书院、寺院、城墙、街坊、牌楼以及仿古建筑各具风格;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金石文化相互辉映,为西北地区最具有旅游发展潜力的城区。
  碑林区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根基,成为西安最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区域内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大专院校,中科院光机研究所、西安热工研究院等110多家科研单位,拥有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名副其实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大区。而悠久的历史和中心的地理位置,使碑林区不但成为西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西安商业最繁华的地方。
  近年来,碑林区文化工作立足文化资源深厚这一优势,以建设“五宜”城区和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城区为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力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不断深化理论武装,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持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全民读书活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化程度显著提升,荣获省级文明城区称号;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以“乐民文体行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社区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以民俗文化、科技文化、都市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建成碑林动漫产业平台和碑林、书院门、德福巷特色街区等一批文化产业聚集区;积极策划活动,大力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碑林区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为建设文化强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风景名胜:
  1、历史遗迹:碑林博物馆、西安城墙、西安钟、鼓楼、罔极寺、荐福寺、八仙宫、卧龙禅寺。
  人文景观:兴庆宫公园、西安事变纪念馆、关中书院。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客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