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0000 3078

西安市临潼区

分类:陕西历史文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3 阅读次数:117

  关键词:历史遗迹丰富
  基本介绍:
  临潼区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临潼区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避玉清昭应宫名,将唐时的昭应县改称临潼。临潼之称是因其城东、西有临、潼二河围绕而得名。
  1.1、地理位置:临潼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之东,南接蓝田县,北接阎良区,西北接连咸阳市三原县,西接高陵区,东接渭南市临渭区,西南与灞桥区为界.总面积915平方公里。
  1.2、人口发展:截至2017年末,临潼区常住人口68.9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0.81万人,城镇化率为34.9%,比上年增长0.2%。截至2017年末,临潼区户籍人口71.72万人,其中男性36.24万人,女性35.48万人,比上年增长0.2%。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临潼区常住人口675961人。
  历史沿革:
  一、宋代以前南北分治
  1、渭河南部分——临潼渭河以南,相传上古女娲氏继兴于此。
  商为丽国,周为骊戎国,相继于今临潼县城东24里戏水之西设丽城(商)、骊戎城(周)。秦代,临潼属内史。秦始皇曾在芷阳宫附近设芷阳县(约在今韩峪油王村年),秦王政(秦始皇年)十六年(前231年)在戏水之西设郦邑,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徙3万家于此,遂改为郦县。
  西汉高祖十年(前197年)于今县城东18里设新丰县,并将芷阳改为霸陵县,均属京兆尹管辖。东汉灵帝末年(189年),曾在新丰侨设阴盘县。三国曹魏时改霸陵为霸城。西晋时始分新丰的实设阴盘,属京兆郡。北周时,霸城、阴盘同时撤销。
  唐代垂拱二年(686年)改新丰为庆山,天授二年(691年)又于零口设鸿门县(分庆山与渭南县地年)并设鸿州,辖庆山、渭南、栎阳、鸿门、高陵五县,大足元年(701年)鸿门、鸿州并废,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庆山为新丰。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于骊山下华清宫北(今县城处),分新丰、万年县地设会昌县,天宝七年(748年)改会昌为昭应县,并撤销新丰并入昭应。
  北宋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改昭应为临潼。唐至北宋,临潼区渭河南部均属京兆府。
  2、渭河以北部分——渭河以北地区,春秋时晋设栎邑,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秦夺晋地,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筑栎阳城(其址在今县城北70里武屯附近),自雍(今凤翔县)迁都于栎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将都城迁至咸阳,改栎阳为县。
  秦代,栎阳归属内史。秦汉之际,项羽封司马欣为塞王,曾以栎阳为都。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镇抚关外父老,还归都栎阳”(《史记·高帝记》)。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迁都长安,置栎阳为县,高祖十年(前197年),刘邦葬父于栎阳城北,称其陵为万年陵,即在栎阳城中设万年县以奉陵寝。新莽元年(9年)改栎阳、万年二县为师亭、异赤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25年)撤销,复设万年县。将原栎阳并入万年,城址仍在原栎阳。
  两汉时期,栎阳、万年均归属左冯翊。三国曹魏及两晋均属京兆郡。南北朝时又属左冯翊。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和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先后分万年地设鄣县(址在今交口镇)和广阳县(址在今栎阳镇)。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撤销万年县并入广阳,同时将广阳县治移至旧万年(其址古栎阳,今武屯)。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广阳县又改为万年,归属京兆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将万年又改为栎阳,将县治迁至今栎阳镇处。同时分地设平陵县,武德二年(619年)改平陵县为粟邑县(其址在今康桥乡粟邑庙年),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撤销粟邑县并入栎阳。这一时期,栎阳为雍州所辖,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设鸿州后,栎阳归属鸿州,大足元年(701年)鸿州撤销后,栎阳改属华州。
  五代时期经北宋至金,栎阳又归属京兆府。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始将栎阳县撤销并入临潼,栎阳遂降为镇。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二、元代以后南北合一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栎阳并入临潼后,临潼南北成为一县,属奉元路所辖。明、清时期,均属西安府。
  中华民国初年属于关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临潼为省直辖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陕西省行政督察区第十区(咸阳)。1949年5月,临潼解放,归属渭南军分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0年进行整编,临潼归属渭南专区,1956年改为省辖,1958年本县划归西安市,1961年复归渭南专区。1983年10月1日,归属西安市至今。1997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潼县,设立西安市临潼区,区政府驻骊山镇。
  历史文化:
  临潼区历史遗迹丰富,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省级5处。著名的“褒姒一笑失天下”、“鸿门宴”和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此。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早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遗迹。
  1、歌舞
  临潼民间歌舞流传广泛,内容丰富。但在1949年以前,无人收集整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临潼县的音乐工作者对马额、零口、新市、关山、油槐等地的秧歌做了大量的搜集工作;1980年以来,县文化馆干部在各方大力支持下,进行挖掘、抢录民间歌曲遗产工作。采录各类民歌47首,其中民间秧歌22首:《对花》、《十对花》、《十把扇》、《十二贤》、《关公十想》、《十月花》、《换装》、《五女逛会》、《送女回家》、《小拜年》、《干花送女》、《脏婆娘》、《哥哥劝妹》、《姐儿拜年》、《让哥哥》、《高高山上一滴油》、《十绣绒花》、《秃子娃尿床》、《刮黄风》、《黄钱歌》等。眉户调7首:《一点油》、《一杯酒》、《十二个月》、《走亲家》。《小金钱》、《拜寿》、《小沙弥》。劳动号子(夯歌)15首:《小号》、《霸王(2首)》、《猜猜花(2首)》、《十字》、《十字阳腔》、《打虎》、《呀哇儿哼》,《阴阳调》、《老鸦》、《莲花落》、《说白话》、《七字段》、《十字端阳》,还有敬神歌《马稍子》、民俗歌《父母恩》、新民歌《天上飞机什么人开》县文化馆音乐舞蹈干部对流传在零口地区的《十面锣鼓》的10首锣鼓调和《关山蹩鼓》的4个曲调及60多首民间歌舞曲牌已搜集整理汇编成册。其中《十面锣鼓》、《关山蹩鼓》被收入《全国民间音乐舞蹈集成》一书。
  2、社火
  具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群众文艺。按其村社活动习惯组织表演,逢年过节,各村社挑选精明健壮男女,扮装成各式各样的戏剧人物,组成队伍,游行表演。本县渭河北于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日开始,至来年2月2日结束;渭河南一般以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为一段,又于正月十五前后连续表演3天。临潼县社火种类繁多,有高台芯子、平台芯子;有高跷、小跷;还有狮子、竹马、旱船、花棍等。在扮演方面多以古代神话、民间传说、秦腔戏剧为主,近年来又增添了现代生活人物。在形式方面发展到汽车社火、手扶的机械化新型社火,照明也改烛为电了。自1980年以来,每牟农历正月十五日前后,县人民政府都要组织规模庞大的社火队伍,为城乡群众表演。
  3、艺术
  秦代本县栎阳人胡母敬,精通古文字,曾参与秦始皇统一文字改革工作,改大篆为小篆,作出历史贡献(据清乾隆《临潼县志》)。
  汉元帝(前48~4年)时,新丰人刘白、善画牛、马、飞禽,画工精细生动,技艺超群,与毛延寿齐名,为当时六大画家之一(据《历代名画记》)。
  北魏寇谦之,万年人(今临潼人)善书法,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十家第十五》谓:寇书“体兼楷隶,笔亘方圆”。赞曰“奇古应如寇谦之”。传世书迹有《嵩山灵庙碑》。
  宋真宗(998~1022年)时,栎阳人龙章,善画佛道人物,传画写真工细,尤长画虎,被召入宫廷画院,名震当代。
  4、方言
  属汉族北方秦陇语系,近似西安方言。渭河南、北、骊山上下,县东、县西各有差异。与普通话比较,它多出自原《国音注音字母》,且有“猪、处、书、入”四个音。在国音字母与普通话语音之外,音调以上声多而去声少为特点。下面分别介绍本县方言,分语音、语汇、成语、歇后语等节。语音按其发音特点和分布地区主要分为五个地区:
  一、接近渭南市方音(包括铁炉、油槐、田市、零口4个乡(镇)的大部地区)。
  二、马额方音(包括马额、纸李地区)。
  三、新丰方音(包括新丰、何寨、代王、零口)。
  四、斜口方音(包括骊山、斜口、行者、韩峪、西泉等地区)。
  五、渭北方音(包括本县渭北大部地区)。
  风景名胜:
  1、历史遗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唐华清宫、秦东陵。
  2、人文景观:骊山风景区、临潼扁鹊纪念馆。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客户留言